在平均海拔4200米的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一场由通信基站织就的“数字革命”正悄然改变着这片广袤的高原牧区。2018年以来,中国联通青海省分公司以电信普遍服务工程为抓手,在雪域高原架起一条条“信息天路”,让98%的行政村实现移动网络覆盖,牧民生活、牧区产业、乡村治理因此焕发新生。
生命线:
从“骑马传话”到“一键呼救”
“棕熊来了!快赶牛羊!”这样的呼喊曾回荡在治多县国营牧场暨鹿场的山谷间。过去,牧民遭遇棕熊袭击时,只能骑马或靠对讲机传递消息,往往耽误救援时机。“有一次棕熊咬死七八只羊,损失两三万元。”牧场工作人员巴忠告诉记者。
治多县国营牧场暨鹿场坐落于平均海拔4800米的长江源头,草场面积达1500公顷,鹿场草场面积则有7920公顷。这几年,玉树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但棕熊等野生动物袭击牧场的情况也越来越频繁,牧场对手机信号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2021年3月,青海联通在第七批电信普遍服务中紧急响应,在治多县国营牧场暨鹿场启动4G基站建设。“玉树只有两季,冬季和大约在冬季,仅6-8月三个月的施工期。”玉树联通网络部经理胡彦博介绍道。3月依然天寒地冻,但为了保障牧场的生命财产安全,联通施工人员硬是冒着零下20℃的严寒,顶着刺骨的寒风大雪,呼吸着稀薄的氧气,通过煨牛粪一点一点把冻土融化,再进行挖坑栽杆、铺设线路、固定桅杆;100多斤一节的蓄电池,只能通过牦牛驮运、施工人员肩扛手提,一步步运输到山上的站址。
“通了!手机通了!”基站建成后,当地牧民们激动地载歌载舞、奔走相告。“现在棕熊出现时,我们可以通过手机及时通知转移牛羊到安全地带,并立即通知县里的特警,他们几十分钟就能携带警报器等工具赶来驱赶熊,保障牧场人员和牛羊的安全。”巴忠高兴地说。
过去,由于牧区人口分散,区域又大,很多地方没有通信网络,骑着摩托车挨个帐篷地通知、“口口相传”是当地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如今,随着电信普遍服务的实施,网络畅通极大改善了牧场与上级部门、供应商、销售渠道以及内部员工之间的沟通效率。电话、即时通讯工具(如微信工作群)、电子邮件等让信息传递更加迅速准确,缩短了决策周期。同时,牧场管理人员和牧工可以通过网络便捷地获取最新的科学养殖技术、疫病防控知识等,提升专业技能和牧场整体运营水平。
致富路:
通信先行与虫草“触网”
“通信网络跟牦牛一样重要!在刚刚结束的虫草季,很多村民通过电商、直播带货,一个月赚了十几万呢!”站在治多县立新乡北偏西方向215国道旁山坡上的太阳能基站旁,叶青村村民巴丁兴奋地告诉记者。
这是中国联通在叶青村建设的电信普遍服务基站。叶青村牧委会驻地距离县城48公里,距离州政府所在地125公里,平均海拔4250米,全村草场面积59.89万亩,至今未通市电,曾经因为没有通信网络与世隔绝。治多县联通经理扎西措毛告诉记者,叶青村基站2019年建设时,还未通公路和市电,通网走在了通路、通电前面,这对当地牧民来说尤为珍贵!
巴丁告诉记者,如今网络已经深刻改变了牧民的生活方式。牧民可以便捷地线上购物,极大丰富了高原牧区的物资选择;视频通话让在县城或外地求学、工作的家人与留守村中的亲人联系更加紧密频繁,缓解了思念之情;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娱乐休闲的途径也因网络而极大丰富,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多彩。
叶青村是治多乃至玉树地区虫草产量最大的村社之一,网络畅通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虫草交易模式。过去村民们只能被动等商人上门收虫草,因为消息闭塞不了解市场行情,经常遭受压价损失。如今村民们可以通过手机随时了解虫草实时市场价格行情,能卖出更好价钱。更重要的是,部分村民和合作社开始尝试通过直播带货、微商、电商平台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虫草,减少了中间环节,显著提高了销售利润和收入。“线上询价+线下交易”或直接线上销售的模式逐渐普及。除了虫草,叶青村村民还将农畜产品拍视频宣传并线上销售。这让村民的收入较往年提升约30%。
数字桥:
从“纸质记账”到“数字牧场”
“高原上‘信息天路’的开通,不仅深刻改变了牧民的生活方式,提升了生活品质和幸福感,更关键的是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发展插上了‘数字翅膀’,赋能了城乡治理和生态保护,激活了生态文旅资源的巨大潜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数字动能’。”玉树联通副总经理任青华说。
基于覆盖完善的网络,玉树联通为当地政法委建设“雪亮工程”,助力平安城市建设。网络覆盖后,各乡镇村党支部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更加高效便捷。政策宣传、通知下达、民意收集可通过微信群、视频会议等方式即时进行,打破了地域限制。“数字乡村”平台和“乡村大喇叭”在当地群众特别是在不会说汉语、不会写汉字的牧区群众中,也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网络覆盖使得牧场管理人员能够利用手机APP或电脑平台进行更高效的日常管理。例如,治多县国营牧场初步尝试使用电子化台账记录牲畜信息(种群数量、健康状况、防疫记录)、草场轮牧计划、饲料库存等,减少纸质记录,提高数据准确性和查询效率。巴忠告诉记者,过去治多县国营牧场数据统计需三四名员工用纸质形式花费一周时间完成,如今通过电脑两天即可完成。
在农牧产品方面,2019年起,玉树联通参与称多县牦牛溯源项目,为16万头牦牛打了电子耳标并建设平台,2023年在治多县江青村开展500头牦牛打耳标的合作社试点。项目实现牦牛从出生到售卖的全流程数据溯源,消费者可查看牛的来源、生活环境等信息,从而提升农牧产品对外销售价值。
在智慧旅游平台建设上,联通参与玉树“一部手机游玉树”文旅小程序平台建设,游客可以通过“玉树文旅”小程序实时查看当代山观景台、勒巴沟等景点的慢直播,查看特色博物馆和非遗图谱,以及当地特色舞蹈、美食、非遗及高原草本、动物等信息。
玉树州是长江源头地区生物多样性富集区,有800余种植物以及90余种野生动物。在联通网络的助力下,叶青村等地均上线生态管护系统,生态管护员传统的工作方式主要依赖人工巡查和纸质记录,现在通过手机就能完成信息报送、巡查轨迹记录、问题反馈,工作时间从一周或更久缩短至2-3天,提升了生态保护效能。
跨鸿沟:
用脚丈量与肩扛手提
玉树州位于青海省西南部,全州总面积26.7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河南和浙江两省面积总和),常住总人口仅42.52万人,人口稀少且分散,每平方千米不足2人。全州平均海拔4200米,年平均气温-0.8℃,空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1/3。由于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影响,高原地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很高,单个基站投资超过百万元,施工艰难也异乎寻常。
为达到最好的覆盖效果,玉树联通精心组织选址规划。当地多为山高、沟深、滩大、谷宽的地貌,气候多变,雨雪频繁,环境严酷。很多地方车辆无法到达,只能徒步选址,用脚步丈量高山,最终确定最优位置。此后,基站建设施工的每一个环节,也充满挑战。基站选址基本都在山坡上,需要通过肩扛手提、牦牛驮运才能将设备运到山上。就算气温最高的7、8月仍有冻土,铺设杆路时挖掘困难。同时,由于玉树野生动物丰富,棕熊、狼和雪豹常常出没,治多县联通网络主管周祥告诉记者,他们在基站建设和抢修时,常与狼群、棕熊等野生动物不期而遇,需要赶紧躲回车里避险。
建设难,维护亦难。玉树联通没有通市电的基站至今有153个,包括59个普遍服务基站,只能靠太阳能电池板+蓄电池维持。一旦遇到连阴天与雨雪天气,基站断电,联通运维人员就需要立即驱车赶来用油机发电保障通信畅通。基站都建在山坡上,需要至少3个运维人员将重达110公斤的油机和20公斤的油料抬上山。在海拔4250米的叶青村基站,只爬了短短100米的山坡,记者们就气喘吁吁,还有人需要时不时吸氧缓解头痛。“这个山坡很矮了,需要走几十分钟的基站很多,小苏莽乡西扎村俄拉山的基站,啥都不带都需要爬2个小时,在雨雪等恶劣天气扛着油机去发电,没有4-5个小时上不去。”胡彦博云淡风轻的叙述背后,藏着记者难以想象的艰辛。2024年4月,玉树市通往小苏莽乡主干断了导致沿线5个基站退服,去抢修的路上,在海拔4500米的尕拉尕山通信车深陷到雪沟里,俞发旭、赵园、胡彦博等建设人员挖车耗时两小时,之后肩扛手提着设备徒步爬到站址,抢修到凌晨2时,当时温度达零下20℃。
生于1996年的胡彦博是甘肃天水人,大学毕业后扎根玉树,他笑称自己如今跟其他同事一样,已经成为适应高原的“牦牛哥”。正是由于这样一群通信“牦牛哥”“牦牛姐”用缺氧不缺精神的信念,一日复一日地艰苦建设与默默坚守,才架起了高原牧场的“信息天路”。玉树联通从2018年电信普遍服务开展以来共计建设基站114座(含11批),如今行政村移动网络覆盖率98%。
车行在玉树草原上,一座座基站铁塔在国道旁矗立,发出微弱而坚定的信号。这是高原上最动人的光,它穿越风雪,连接起雪山与外界,让江源大地的每一个梦想,也能在数字时代展翅翱翔。
编辑:于莉莉
叶青“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